02

2025-01

“聚焦‘精’与‘特’,我来献一策”竞赛活动--智多星(二)


来源:浏览:127

01

智多星—曹国俊


蔚蓝集团设备工程部副部长,主要负责蔚蓝集团焦化生产线的检修和设备技术管理,深知生产一线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,他注重以生产为导向培养技能人才,壮大蔚蓝生产主力军,为蔚蓝设备检修技术工作注入新的活力。他在技术改造、设计革新、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共提出了17项合理化建议。

针对金瑞东西部振筛无法互备使用,设备清理、检修时影响焦炉生产,筛分的焦炭通过临时皮带输送至D料条后使用车辆、挖机打堆,效率低且影响焦炭粒度等问题。曹国俊开拓创新,改造了J10皮带,增加固定式卸矿车,将物料分流后一路经J11送至码头,另一路通过新增的J10D皮带机输送至J5B皮带,通过堆取料机进行堆存,同时配套相应的溜槽以及对电气系统进行了改造。该建议实施后成功实现东西部振筛的互备使用,减少清理、检修对焦炉生产的影响,焦炉生产时间有效增加。筛分的焦炭通过堆取料机堆存,减少粒度损耗;还可以通过J11皮带机经综合皮带通廊直接到码头装船,有效降低物流成本。


02

智多星—宋万里


物料计量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先行者,制造部衡器车间副主任。所在车间肩负着公司贸易结算物资精准计量重任。自1992年入职以来,深耕物料计量设备管理与业务领域探寻,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。

他持续学习,研究前沿物料计量技术,并不断在工作中探索创新,他围绕物料计量提出“合理化建议”,为公司创效200多万元。他积极响应公司从“业务数字化”向“数字创造价值”的转型号召,带领团队积极创新,借助智能化、数字化的新型工具,通过OT与IT的紧密合作,实现了特带厂无人化计量,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树立起新标杆。

他在工作中耐心打磨,经他周密策划并实施的7#岗磅房搬迁项目,不仅提升了进厂物资的计量管控,还优化了保卫部门岗位配置。他大胆研制出的轨道衡AI自动计量方案更是成效显著,将鱼雷罐的过磅时间从原来的8分钟缩短至2分钟,该方案不仅显著提升了铁运作业效率,极大减轻了司磅员的工作强度,还获得了南京市“五小”优秀项目提名。 


03

智多星—何昊南


     1985年入职南钢,现任能源动力事业部供电中心设备主任,主管南钢总变电站供电系统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,获得公司微创新金奖1项、银奖2项、铜奖4项,“一种反向充电消磁的操作法”先进操作法成功入选公司十大先进操作法。

    结合现场设备检修情况,积极带领车间、班组成员献计献策,充分发挥才智,聚焦电气设备检修难点、痛点问题提出18项合理化建议并献策攻关,创造效益32万元,降本214万元,从本质上消除了电气设备安全隐患并增加了效益。围绕合理化建议申报专利2项,“一种用于电力线路杆塔安全装置”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,“一种基于站用电源远程监控与运维的直流系统监控方法”发明专利已受理。南钢总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,是炼铁厂、炼钢厂等单位生产用电的主要命脉,牵一发而动全身,尤其是“东区变压器有载调压回路改进”和“五总降220kV线路保护改造”项目,提高了南钢变电站供电系统微机综保装置的可靠性,改造过程中哪怕一根二次小线误接或误碰将会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,影响高炉、炼钢、轧钢等单位的生产用电,避免经济损失2505万元。


04

智多星—朱伟超


年纪虽轻,却已经拥有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,还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受理中。创新成果不仅为生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,也彰显了特钢青年的智慧与担当。

入职以来,积极参与带钢新线项目建设,从设备安装、调试到正式生产后的轧辊工艺、装配等工作,他都精益求精。组织调整轧辊磨削参数,提高磨削效率;编写孔型辊车削程序,对车磨工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培训;对零件进行改进,降低故障率,创效近50万元。每一次创新,都如同一次小小的革命,为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面对新产线运行期间机床故障频繁的问题,朱伟超更是自告奋勇,多次解决机械、液压等方面故障,保证机床正常运行。持续优化机床加工程序,提高轧辊加工能力,作业效率大幅提升。在设备日常维护和检查中,发现支撑辊及二辊轴套与卡钳连接处存在松动现象,分析卡钳与圆螺母结构,将原有防转销改为螺纹结构,从而提高连接紧固性和稳定性,实现了本质安全。他的小发明、微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设备稳定性,更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。